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脱贫攻坚频道 >> 要闻

牵住“牛鼻子” 奔向小康路

20-11-02 09:00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日报 编辑:张慧雅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原标题:牵住“牛鼻子” 奔向小康路

  ——灵台县脱贫攻坚一线见闻

  记者 王东 叶海 朱宇鲲 李满福 施秀萍

  灵台县地处陇东黄土高原南缘,是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是这里昔日的真实写照。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灵台县紧抓关键环节,通过培育富民产业、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开展精神扶贫等多种措施,让5.8万余名贫困群众摘掉穷帽子、奔向好日子。2019年4月,灵台县正式退出国家贫困县行列。

  初秋时节,踏入灵台大地,新修的柏油路、水泥路通村达户,青瓦蓝黛的易地扶贫搬迁点映入眼帘,早熟苹果开始采摘上市、悠闲吃草的平凉红牛惬意安然、忙碌的“哒哒”声从扶贫车间里传来……这所有的一切,交织成一曲紧锣密鼓奔小康的“灵台”乐章。

  扶贫产业结硕果

  脱贫攻坚的根基在于发展产业。灵台县按照“远抓苹果近抓牛、当年脱贫抓劳务”的思路,推动主导产业向贫困村全覆盖。

  “去年苹果卖了7万多元,今年的收入不比去年差。”独店镇马家楞村的王永业这几天正和家人忙着为果子摘袋、铺反光膜,为苹果采摘做最后的准备工作。

  在灵台县,成千上万的农民像王永业一样依靠种植苹果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至2019年底,全县果业产值累计达14.4亿元,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先后有9584人依靠果业实现稳定脱贫。

  但仅仅依靠千家万户的小农经济模式,难以催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能。对此,县里学习借鉴世界果业强国和国内果业发达地区先进经验,在整合资源、融合发展、提升产业化水平上攻坚突破,坚持“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发展方向,推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经过多年努力,目前,全县22.67万亩果园中,矮化果园达9.78万亩,是全省矮化果园面积最大的县,被国家标准委员会命名为国家级矮砧苹果综合标准化示范区。

  在牛产业发展方面,县上不断加大政策扶持,扩张基地规模,推行科学饲养,兴办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促使牛产业全面步入规模化发展、科学化饲养、产业化经营的“快车道”,建成了康庄牧业、盛丰牧业、绿源养殖公司等一大批龙头企业,促进了优势产业与脱贫攻坚深度融合,让贫困群众依靠红牛养殖走上了脱贫致富的“牛”路子。

  从2017年开始,灵台县着眼直接有效促进贫困群众增收,探索形成了“党组织+劳务公司+企业+贫困户”的劳务产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动贫困劳动力就近就便输转、灵活多样就业,近两年,年均有1.6万人在家门口找到工作岗位,人均年收入达到1.5万元。这一做法得到省里的充分肯定,被省市总结为“灵台模式”并推广。

  灵台县牛果劳产业齐头并进发展,实现了贫困村主导产业、贫困户增收项目全覆盖,走出了一条独具灵台特色的产业扶贫之路。

  多措并举补短板

  在灵台县,只要提及最贫困的村,人们自然会想到龙门乡代家庄村,贫困的原因不仅是村里没有产业,最主要的还是地处偏远山区、交通不便。七八年前,村里没有一条像样的路通往乡政府。

  “这几年借助脱贫政策,硬化了道路,通上了自来水,有了动力电,村民们通过养牛慢慢富起来了。”提及村里的变化,53岁的龙门乡代家庄村党支部书记王灵才喜上眉梢。

  如今的代家庄村,依托丰富的饲草资源,12户村民通过养牛走上了致富的道路,每户每年家庭收入可达到6万元左右。全村30个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养牛和享受公益岗成功“摘帽”,目前全村仅剩贫困人口1人1户,贫困发生率降至0.42%。

  在脱贫路上,路、水、电、房是贫困群众最为关切的民生工程,直接影响着脱贫攻坚的进度。

  对此,灵台县紧盯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拿下这块“硬骨头”。灵台县财政局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县每年收入增量的20%增列扶贫资金,当年清理收回存量财政资金中可统筹使用资金的60%以上用于贫困村路、水、电、房和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2年前,新开乡华掌村村民岳有文一家人告别了窑洞,住上了宽敞明亮的小康屋。

  “以前在山上的时候住在窑洞里,一下雨几乎没路可走,给牛割草喂料、娃娃上学都很困难。”如今在岳有文生活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硬化道路直通家门口,今年还饲养了6头牛,日子总算是有奔头了。

  脱贫攻坚以来,灵台县对全县农户住房情况排查鉴定,对未达到安全标准的住房全面实施危房改造,累计实施危旧房改造6640户,实现了危房动态清零;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682户5829人,配套了路、水、电等设施,为发展产业提供了有力保障。

  近6年间,灵台县建成硬化道路639公里,改造农电线路432.3公里,完成自来水入户56237户,全县行政村硬化路覆盖率、自然村动力电覆盖率、住房安全率、饮水安全率均达到100%,真正让贫困群众走上了硬化路、吃上了放心水、用上了稳定电、住上了安全房。

  精神扶贫增动力

  灵台县还把“精神扶贫”作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有力武器,探索实施了以感恩奋进、遵规守纪、文明新风、脱贫光荣为主要内容的“四项教育”和以门前屋后净、院落净、室内净、厨房净、床铺被褥净、厕所净、个人卫生净和物件摆放规范为主要内容的“七净一规范”活动。针对贫困群众内生动力不足、陈规陋习等制约脱贫攻坚深入开展的关键“短板”和“软肋”,充分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走出一条除陈陋、淳民风、助脱贫的新路子。

  走进灵台县什字镇饮马咀村,干净的水泥硬化路平展延伸,家家户户干净整洁,尊老爱亲、文明有礼、热心公益在这里蔚然成风。而这一切,都得益于该村长期坚持“四项教育”和“七净一规范”评比活动的开展。

  什字镇饮马咀村在“四项教育”和“七净一规范”活动中先行先试,探索建立了“光荣积分”超市,每半月对“七净一规范”活动开展一次评比,每季度末对遵规守法、尊老孝亲、勤劳致富、崇尚新风进行评定,农户持“光荣积分卡”可兑换相应分值的生产生活用品,一时间掀起了“村整洁、户干净、人精神”的活动热潮。这一做法如今在全县得到了推广,成为灵台群众互学互比互促的新舞台,提升民风、家风、村风的新通道。

  县里还把移风易俗工作贯穿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工作始终,以整治高价彩礼和不良习俗为重点,指导成立红白理事会186个,引导群众逐步形成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厚养薄葬的文明新风。

  同时,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组建了志愿服务队伍10支,招募志愿者3250人,志愿者们聚焦宣传宣讲党的政策、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深入开展移风易俗活动。

  如今在灵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生动力得到有效释放,自力更生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真正实现了“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的转变。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精准发力 全力攻坚摘穷帽 ——靖远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精准发力 全力攻坚摘穷帽 ——靖远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 出彩啦!兰州高校秋景惊艳来袭,快到秋日调色盘里pick你的母校 出彩啦!兰州高校秋景惊艳来袭,快到秋日调色盘里pick你的母校
  • 国内首家牛肉面博物馆亮相北滨河路 国内首家牛肉面博物馆亮相北滨河路
  • 精准发力 全力攻坚摘穷帽——白银靖远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精准发力 全力攻坚摘穷帽——白银靖远县脱贫攻坚工作综述
  • 中兰客专靖远黄河特大桥主桥顺利合龙 中兰客专靖远黄河特大桥主桥顺利合龙
  • 奋斗“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甘肃省干部群众热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奋斗“十四五” 奋进新征程——甘肃省干部群众热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咨询论证会在京举行 唐仁健出席并讲话 甘肃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咨询论证会在京举行 唐仁健出席并讲话
  • 七成居民申领电子健康卡 覆盖五级医疗机构 甘肃省居民进入“扫码”就医时代 七成居民申领电子健康卡 覆盖五级医疗机构 甘肃省居民进入“扫码”就医时代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白银市南环路地下综合管廊及道路工程开
2   酒泉金塔沙漠胡杨林景区:执行淡季票价
3   阿克塞哈萨克族非遗传承:见人见物见生
4   甘肃省组织实施“短视频上的甘肃”专项
5   “娘家人”倾力助脱贫——全国妇联定点
6   甘肃省2021年普通高考网上报名11月9日
7   男子取保候审玩“失联”逃回天水甘谷县
8   兰州市城关区法院公开审理武某等34人涉
9   精准发力 全力攻坚摘穷帽 ——靖远县脱
10   甘肃省将建长城国家文化公园 有关规划
11   甘肃两名科学家当选国际宇航科学院终身
12   兰州中川机场推出免费寄存冬衣服务
13   昨起 水上巴士调整运营时间
14   预售前置 西北地区“双11”首单仅10分
15   甘肃省公布25批次抽检不合格食品 召回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