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穷窝 谋富路 换新颜
原标题:挪穷窝 谋富路 换新颜
——访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翟建军
记者 沈丽莉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旺。
易地搬迁是解决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实现贫困群众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
新时期的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仅是千千万万贫困群众在地理位置上的迁移,亦是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建、城乡格局的重构和社会关系的重塑。11月9日,记者就全省易地扶贫搬迁总体情况专访了省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翟建军。
问:“十三五”以来,我省对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目前总体情况进展如何?
答:“十三五”以来,省发展改革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省负总责、市州协调、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将全省49.9万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发等“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地区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到生存发展条件较好的地方,以易地扶贫搬迁促进新型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和乡村振兴战略。
“十三五”期间,全省共建成集中安置区1731个、安置住房11.43万套,49.9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搬迁入住,基本实现产业扶持全覆盖;10.3万户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意愿的建档立卡搬迁家庭实现至少1人就业;拆除旧房9万套,占应拆旧房的95%以上。应该说,在全省各级各部门的不懈努力、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共同参与下,我们走出了一条符合甘肃实际、具有地方特色的易地扶贫搬迁之路。
我省先后5次在全国易地扶贫搬迁会议上介绍了经验做法。今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包括我省在内的10个省份进行了通报表扬。
问:在5年时间内实施如此大规模的搬迁工程,遇到的困难可以说是前所未有,我们是如何统筹谋划的?各级各部门又是如何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工作合力的?
答:易地扶贫搬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对象确定、规划选址、项目建设、搬迁入住、拆旧复垦、后续扶持等多个工作环节,这项工作能够在我省顺利进行并提前完成任务,主要得益于四大因素。
一是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新一届省委、省政府立足省情实际,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头号工程和重中之重,省委书记林铎、省长唐仁健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建立健全横向到厅局、纵向到县区的工作落实机制,细化分解产业就业、拆旧复垦、竣工验收、社区融入等重点任务,确保目标任务到人、工作责任到人、政策兑现到人。
二是得益于各部门的齐心合力。发展改革、财政、扶贫、自然资源、农业农村、人社等部门也是各司其职,统筹做好规划编制、对象识别、任务下达、资金落实、拆旧复垦、产业就业扶持等工作,形成强大合力,并在易地扶贫搬迁领导小组的统筹推动下,一张蓝图绘到底、干到底。
三是得益于发展改革部门的凝心聚力。在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强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在项目实施初期,我们围绕“搬迁哪些人、搬到哪里去、资金如何筹、生计怎么办、搬后如何管”等关键性问题,进行系统、全面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省发展改革委建立了“党组成员联系市州、处室部门联系县区”的督导机制,领导靠前指挥,干部一线作战,以问题为导向,采取“四不两直”方式下到基层,去看一看房屋建设质量达不达标?老百姓满意不满意?后期扶贫措施跟没跟上?政策执行到不到位?既发现问题,又帮助市县解决问题。
四是得益于广大干部群众的热情拥护和积极配合。我们广大的搬迁群众对党的扶贫政策是衷心拥护的,特别是基层干部敢于负责、勇于担当,极大地激发和凝聚了广大群众脱贫的内生动力。可以说,基层干部实施搬迁工作热情高涨,搬迁群众积极参与,户户称赞党的好政策、对党充满感激和感恩之情。
问:“一人就业,全家脱贫”,易地扶贫搬迁就业帮扶工作是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重中之重。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业帮扶工作是怎么做的?
答:我们把稳定就业作为搬迁群众“稳得住”的主要出路,省政府出台生产经营主体吸纳贫困群众就业奖补等一揽子政策措施,坚持“扶上马”并“送一程”,多措并举、拓宽渠道,着力促进搬迁群众稳定就业。到今年6月底,我们已经实现了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意愿的搬迁群众每户至少1人就业的目标。
一是强化劳务输转。将安置区作为开展有组织劳务输转服务的重点地区,通过“一对一、人盯人、点对点”等办法,全力做好搬迁群众劳务输转,今年以来,已输转贫困搬迁劳动力20万人以上。
二是加强技能培训。按照“一户一策”要求,对有输转就业需求的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对有创业意愿的开展产业经营、商业营销等创业培训,做到因需因人施策,不断提升搬迁群众的“造血功能”。比如,广河县通过开展中式面点、手抓羊肉、烹饪厨师等技能培训,众多搬迁群众已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的牛肉面馆、大学食堂、小餐饮店实现务工就业。
三是开发公益岗位。按照每100名搬迁群众至少安排1个公益岗位的原则,重点保障800人以上大型集中安置区,全省共安排1.71万贫困搬迁群众依托公益岗位就业。
四是建设扶贫车间。在规模以上的集中安置区设立社区工厂和扶贫车间,帮助搬迁群众特别是返乡回流搬迁群众实现就地就业。比如,临夏州东乡县依托各类帮扶资源建成扶贫车间40个,吸纳1000多名搬迁群众就业。
同时,针对搬迁群众搬出后原村“管不到”、现居住地“无法管”的盲点问题,在安置区共建立基层党组织1549个,建设社区管理机构355个。充分利用基层党组织在政策宣传、教育培训、文明新风引领等方面的优势,依托社区服务机构大力组织开展户籍管理、教育、民政、就业、法律咨询等一站式便民服务,确保搬迁群众遇事有人管、困难有人帮、诉求有回应。同时,在安置区以创建和谐社区、文明家庭等为切入点,定期举办“讲村史、谈变化、颂党恩”大讨论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育引导活动,不断丰富搬迁群众的文化生活,帮助搬迁群众尽快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搬迁群众的归属感、认同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相关新闻
- 2020-11-05天津市累计向甘肃省投入扶贫协作资金逾40亿元
- 2020-10-30全国东西部扶贫协作“携手奔小康”行动培训班在临夏举办
- 2020-10-29我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实现832个贫困县全覆盖
- 2020-10-28甘肃省强化人才支撑助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