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脱贫攻坚频道 >> 振兴之路

不买一把铁锨,这儿的农民咋种田?

22-03-10 09:23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编辑:张慧雅

  原标题:不买一把铁锨,这儿的农民咋种田?

  记者 何成军

  “现在,汪家墩的村民不买一把铁锨就可以种地!”日前,临泽县倪家营镇党委书记杜立东,向前来观摩的全省农业农村局局长会议的与会者说。

  这,得益于汪家墩村自2021年以来探索实施的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模式。

  短短一年的实践,将汪家墎村六成的村民从土地上解放了出来,促进了农业生产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实现了农业节本增效、农民持续增收。2021年,汪家墩全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913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近2万元。

  汪家墩村的实践,为“小农户”向“现代农业”进军的路上搭了一座桥。

  7300亩的“厂房”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外出务工了,谁来种地?

  这两年,借着政策的契机,汪家墩村将全村7300亩土地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去年,村党支部牵头成立了股份经济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做媒”,与玉米制种企业“牵手”经营,按照每亩600元加玉米制种亩效益差价的20%给农户兑付流转金。这样,将不愿种地的167户农户土地集中流转入股,实施零存整取,使“承包地”变成了“股份田”。

  眼看今年的春耕要开始了,村民毛守莹放心地“撂下”庄稼地,去县里华兴铁合金厂打工了。通过去年的“试水”,家里的15亩地流转金拿了1万多元,比自己耕种划算多了。

  还想种地也行。村集体将土地“反租倒包”给种植专业合作社和继续愿意种地的农户,解决了“有田无人种、有人无田种”的矛盾,让想种地的村民有更多的地种。

  在杜立东看来,汪家墩村相当于将耕地建成一个工厂,照“企业”管理,按“车间”承包,农民既是土地股东,又是职业“种田人”。

  “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懂经营、会管理,摆脱了以‘大农、大水、大肥’为特征的粗放经营方式,实现了科学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水肥一体化运行等关键环节和时期,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实现了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杜立东说。

  专业化的“技工”

  不仅变成了“农业工厂”,现在在汪家墩村,“耕种防收”各个环节都有专业“技工”,形成了流水线作业。

  村主任张维军告诉记者,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招标方式,择优引进农业服务公司3家,与有意愿对整个“耕种防收”生产环节托管的农户签订协议,提供从产前、产中到产后的“保姆式”生产服务。

  除了雇“保姆”,还能请“钟点工”。遇到机播机收、机械去雄、飞防植保等用工量较大的农活,种植大户可以对农业服务公司进行“菜单式”选择服务。至于“单点”还是“套餐”,选择权在农户手里。

  村里还引进了中国农业大学张福锁院士的“科技小院”项目,落户到基地进行现场指导,让农业社会化服务更加专业化、精准化。

  “2021年,为托管的3300亩土地统一提供滴灌铺设、播种施肥、除草防虫等生产服务。”张维军说。

  机械化作业释放了劳动资源。张维军算了笔账,由于小块地变大块地便于机械化作业,每亩地相当于一天少用10个劳动力。

  张维军说,通过社会化服务组织,村里60%的农户从土地上彻底脱离出来,而剩余40%的农户开始发展家庭农场。

  别看用了专业“技工”,机械化作业反而让种地成本下降了。经测算,2021年,村里经过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土地,与传统作业方式相比,每亩地节约了580元的成本。

  种与养的“互促”

  用工业化思维解决农业问题,放大了汪家墩村种地的效益。以玉米秸秆打捆为例,原来的小块地一天的作业量是30亩,现在通过社会化服务,连片作业的大块地,每天作业量都达到60亩以上。

  而从土地里解放出来的村民,除了外出务工,有200户村民搞起了专业养殖。张维军告诉记者,目前全村有4000头牛和3000只羊的养殖规模。通过“种养互补”,在村里实现了内部循环、绿色发展。

  种植上,依托制种玉米的秸秆资源优势,汪家墩村建立了“饲草银行”。通过机械化打捆、黄贮,对玉米秸秆进行加工收储,并根据农户需求对饲草进行分配或出售,既解决了秸秆乱堆乱放的问题,又带动了养殖业发展。

  而养殖这边,又建立“粪污银行”,通过粪污脱水、晾晒、粉碎、添加微量元素等形式,对粪污进行有机肥加工处理销售,解决畜禽污染防治难题。

  而后,建立“种养信息库”,将“种玉米的”和“养牛羊的”进行精准配对。按照“秸秆变饲料、粪便变肥料”循环发展模式,采取“订单直销”方式,签订合作协议,探索“饲草兑换有机肥”新模式,逐步形成“以畜带种、以种促养、种畜互动、共同发展”的草畜一体化循环发展模式。

  “我们的‘饲草银行’和‘粪污银行’,将村子所有的农作物秸秆进行饲草化转化,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又通过过腹还田和施加有机肥,减少化肥用量,最终培育了地力肥力,实现种植养殖两互促、节本增效两不误,促进了农业循环化发展。”张维军说。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甘肃公安:四大措施护航校园安全 甘肃公安:四大措施护航校园安全
  • 甘肃法院多举措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甘肃法院多举措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 甘肃省检察机关积极开展公益诉讼监督保障食药领域安全 甘肃省检察机关积极开展公益诉讼监督保障食药领域安全
  • 【小陇画报·134期】兰州沿川湖:冰封一潭春水 萌发绿色希望 【小陇画报·134期】兰州沿川湖:冰封一潭春水 萌发绿色希望
  • 【2022全国两会】尹弘:报告坚持政治引领体现法治精神顺应人民期盼 【2022全国两会】尹弘:报告坚持政治引领体现法治精神顺应人民期盼
  • 甘肃代表团审议“两高”工作报告和有关决定草案等 杨晓渡尹弘等参加 甘肃代表团审议“两高”工作报告和有关决定草案等 杨晓渡尹弘等参加
  • 甘肃代表团提出议案3件建议143件 甘肃代表团提出议案3件建议143件
  • 任振鹤在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调度会上强调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 切实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任振鹤在全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调度会上强调 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 切实抓紧抓实抓细各项防控工作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甘肃省第十届“敦煌文艺奖”全省文旅系
2   甘肃今年首批100台平行进口汽车运抵兰
3   甘肃公安:四大措施护航校园安全
4   武威市天梯山石窟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史料
5   甘肃法院多举措维护妇女儿童权益
6   兰州市永登县:为化解“登记难”注入司
7   甘肃省检察机关积极开展公益诉讼监督保
8   玉门市博物馆被命名为酒泉市科普教育基
9   嘉峪关机场将执行多条新航线
10   经典舞剧《大梦敦煌》平凉精彩绽放
11   白银规划建设城区第七座人行天桥
12   “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记录工程”专题系列
13   2021“东亚文化之都”中国敦煌活动年闭
14   一波冷空气周末来袭 老天又要“变脸”
15   大敦煌文旅经济圈建设今年将有“大动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