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春天播种产业振兴的希望
原标题:在春天播种产业振兴的希望
——通渭县春耕生产见闻
通讯员 张虎强
一场春雨,通渭大地润如酥。走进通渭县最东端的陇川镇,天暖墒情好,春耕生产忙。
一
陇川镇石峰村因石峰堡得名。
顺着一条小溪,便到了石峰村郭尧社。80后的村党支部书记李志龙正组织村民在郭尧社玉米种植区耕地铺膜。旋耕机在前面深耕厚培,后面一队人喷洒农药,施肥覆膜。大家一边劳动,一边说笑,其乐融融。
这几年,郭尧社40多户村民家家养殖牛羊,饲料的需求量陡然增长,玉米也成了家家户户每年春耕时必须需大量种植的作物。
这一切,得从现任村党支部书记李志龙说起。
大学毕业的李志龙原本在南方务工,2015年他回到家乡,开始发展牛羊养殖。两年之后,他被村民选为村上的文书,后来又当选为村支书。
石峰村的羊养殖较早,但大多是零星养殖,不成规模,羊的品种陈旧。李志龙刚担任村支书时,正是石峰村脱贫攻坚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他决定改良村上的羊品种,促进村民增收。他自掏腰包赴山东学习考察,最终决定引进杜泊羊。很多村民都持怀疑态度,李志龙便自己先试养20只。
杜泊羊繁育快,出栏率高,经济效益好。看着李志龙试养成功了,村民也养了起来。不几年,村上便依靠着羊养殖脱贫了。
李志龙并不满足于脱贫,他成立合作社,办养殖场,推动石峰村养殖规模化。
养殖规模越大,需要的饲料越多。李志龙动员村民种植粮饲兼用型玉米,以养促种,以种保养。现如今,石峰村户均固定羊存栏20只,李志龙又帮助村民联系客商,统一销售。
改良种植和养殖技术,带领村民养殖致富,李志龙把青春抛洒在养育自己的土地上,让乡村振兴在春耕里焕发新的希望。
二
到达蔡埔村是中午。沿着水泥硬化的山路而上,两旁全是苹果园。蔡铺村共有278户人家,苹果栽植1500亩,户均5.3亩。
蔡埔村的党支部书记李强,在果园里指导果农剪枝拉条。果农们双手巧妙地在枝间化繁为简,抹愈合剂,动作极为娴熟。
李强在部队服役多年,退役后在天津有自己的事业。蔡铺村脱贫攻坚最吃紧的时候,在外多年的他返乡,流转了200亩撂荒地,种植苹果。他把部队锻造的精神发扬到自己的果园里,同时在外创业的经历也让他富于创新精神,首次将矮化密植的技术引入蔡铺镇。
2018年,他当选村党支部书记,着力将村上的苹果种植从粗放型管理转化为精细化管理,大量推行矮化密植,并将收益少的长枝富士嫁接为惠民短枝、水晶青冠、维纳斯黄金等新品种。乡亲们的收入不断增加,脱贫致富。
一年一发枝。
当春风吹醒枝条,李强便催促着果农们进入果园。春风拂过枝丫,勤劳伴着春意,枝间吐出的新芽,满含着蔡铺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
初春的张沟村,深褐色的土地上,春潮涌动。
通渭县永华农牧合作社的土地上,十几台旋耕机同时作业,深耕细作,抢墒覆膜,好不热闹。
合作社的负责人叫张永华,今年45岁,晒得黝黑的四方脸,胸前的党员徽章闪闪发亮。2017年,在外承包工程20多年且在内蒙古置业安家的张永华回到了家乡,承包了两面荒山,成立专业合作社,栽植了500亩花椒。
张永华有着深厚的故乡情结。他动情地说,我不忍心看着小时候养活我们的土地长满荒草。于是,他顶着家人的反对和乡邻的不解,毅然回乡。随后的几年,他不断流转村上撂荒的土地,种植玉米、柴胡和荞麦,成了村里的种植大户。今年,他又流转了1500亩土地,计划种植黄芪。
每天早上5点,张永华便骑着摩托车到地里,乡亲们说,永华的摩托车发动机是村里的“闹钟”。他的合作社带动着100多户乡亲。他说,既然“带”上了,就要为他们负责。
泥土作伴,默默耕耘,张永华俯身在养育自己的土地上,在故乡的春风里,脚踏实地,描绘五谷丰登、产业兴旺的美好蓝图。
四
与笔者同行的陇川镇副镇长张耀宗,分管农业农村工作。开春以来,他每天都到田间地头指导协调全镇的春耕生产,鞋子和裤管上经常沾满了泥土。
他介绍说,陇川镇采根据群众发展需求和地理优势,在现存栏1663头牛的基础上,再发展肉牛养殖323户606头,建成1个千亩黄芪示范种植基地、2个高标准果品提质增效示范点、2个3000亩高标准玉米示范片带,打造产业集群,开启产业新模式。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在春天播下的每一粒种子,来年都是一片收成,正如付出的每一滴汗水,最终收获的都是令人满意的人生硕果。
陇川镇群众,在春天播种乡村产业振兴的希望;他们忙碌的身影,是这个春天里最美的风景。
相关新闻
- 2022-03-23蝶变姜家山
- 2022-03-22庆城:产业有路子 鼓起“钱袋子”
- 2022-03-21武都:精准服务“促”春耕
- 2022-03-18漳县:打造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精彩推荐
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