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脱贫攻坚频道 >> 脱贫致富 >> 我脱贫我光荣

高桥村:一个深度贫困村的巨变

20-11-19 09:36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经济日报 编辑:张慧雅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原标题:高桥村:一个深度贫困村的巨变

在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园区,工人们正在辛勤劳作。

在有机肥加工扶贫车间,工人正在认真作业 。

处于小陇山森林边缘的清水县山门镇高桥村。

  记者 李双胜 缑玉明

  深秋季节,通往清水县山门镇高桥村的乡村公路两旁色彩斑斓,各种野菊花和秋英花随风摇曳,映衬着不远处青黛色的郁郁森林,俨然一幅生机盎然的水墨画卷。

  高桥村是典型的林缘区,处于小陇山森林边缘,以前由于交通不便,群众居住分散且生活困难。这个深度贫困村有6个自然村167户731人,2013年底时就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9户40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6%。

  近年来,这个深度贫困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全村现剩余贫困户9户44人,贫困发生率降至6.02%。

  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在高桥村提起樊建军,没有人不点赞:“那可是个勤快人,是勤劳致富的好榜样!”

  今年49岁的樊建军,家里有4口人。妻子和儿子都在上海打工,俩人加起来每月收入1万多元;女儿在天水师范学院上大四。“我是闲不住的人,只要有活干,我就干去了,干一点就有一点的收入。”樊建军说,平时除了用电动车拉沙子打零工外,他还种了六七亩地,“家里有粮,心中不慌,我家里囤的粮食够全家吃好几年的。”

  樊建军2013年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但靠着自己的勤劳和努力,2017年就脱了贫,为全村人做出了“不等不靠不要”的表率。

  2016年时,樊建军家享受国家危房改造政策,又自筹17万元盖起了新房。樊建军说,“将来我还要搞养殖,养牛养猪,以后的日子还会更好。”

  扶起脱贫的信心和决心

  群众生活日新月异的背后,离不开扶贫干部的不懈努力。

  长期贫困的制约,一度让高桥村部分群众过于依赖国家政策扶持,“蹲在墙根晒太阳,坐等政府送小康”成为部分群众日常的写照。针对这一问题,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帮扶干部因人施策,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大大激发了群众“我要脱贫”的内生动力。

  见到赵爱霞时,她正在村里合作社新建牛棚的工地上忙碌着。“要是没有扶贫干部的鼓励和帮助,我过不上今天的好日子。”说起现在的生活,赵爱霞满是感激。她的丈夫闫碎银因患精神疾病无法劳动,赵爱霞既要照顾丈夫,又要照顾两个女儿,她虽脱了贫,但家里这一摊烦心事让她对生活提不起信心。

  “驻村帮扶工作队的干部多次鼓励我,帮助我家解决困难。他们还自己掏钱,带娃他爸去市上医院做检查,办了残疾证,以后就能享受残疾人生活补贴了。”赵爱霞感动地说,“帮扶干部帮我卸下了这个担子,我没理由在家里不劳动,好日子都是自己奋斗出来的。”

  现在,赵爱霞每天安顿好丈夫后,就去村里的工地上打工,一天能收入80元。两个女儿也各自外出务工,已经能替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了。“新农村的房子住了两年多了,又干净又舒服,娃他爸办了慢性病卡,药费有了着落,能按时吃药,病情稳定多了。现在啥都不愁,对今后生活我有信心。”赵爱霞说。

  村民王小平家因病至今未脱贫,是驻村帮扶工作队和帮扶责任人重点帮扶的对象。王小平家7口人,大儿子患有癫痫丧失劳动能力,一家人的生活主要靠女儿、女婿外出务工的收入维持。

  去年,看到同村村民们一个个日子越过越好,王小平坐不住了,主动找到驻村帮扶工作队表示自己也要做点什么。驻村工作队为王小平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他成了村里的保洁员。如今,王小平家除了女儿、女婿外出务工每年收入3万多元以外,再加上他公益性岗位的1.2万元,还有食用菌产业扶贫示范园区收益带贫分红、六大产业分红、生猪养殖带贫收益等,全家年收入达到5万多元,今年保证实现稳定脱贫。

  “今年我要摘掉‘贫困户’的帽子,明年我要养几头牛,把日子过到人前头去。”王小平感慨地说。

  为了助力脱贫攻坚,村上在这三年里,将生猪代养、苗木代育代销、食用菌带贫等一系列帮扶项目陆续落地实施,加上公益性岗位和扶贫车间启动运营,让贫困户有事能做、有钱可挣,极大地鼓舞了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

  培植产业夯实村民脱贫致富路

  扶贫的关键在增收,增收的关键在产业,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增收的根本之策。

  高桥村驻村帮扶工作队和村两委班子把产业发展、增产增收作为脱贫攻坚的主要路径,克服发展局限性大、缺资金、缺技术等难题,在摸索和实践中找到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产业之路。

  走进高桥村香菇种植基地的大棚,里面一派忙碌景象。只见菌棒层层叠叠,菌棒上一朵朵大小不一的香菇,散发着阵阵清香,工人们正在进行香菇采摘。“香菇长势好,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每天都有客商在村上等着交易呢。”正在采摘香菇的工人王小会介绍道。

  王小会现在日子过得很舒心。作为第一批被吸纳到香菇种植基地工作的工人,目前,她每个月能拿到2400元的工资,工余还能照顾两个在山门镇上初中的孩子。能在家门口获得这份工作,她很满意。

  “以前娃他爸出去打工,我只能待在家里做饭,日子过得紧。现在每个月有固定收入,成了工人,心里畅快得很。”王小会欣喜地说。

  和王小会一样,李秀玲也变身为家庭增收主力军。在高桥村有机肥加工扶贫车间里,李秀玲每月有2400元的稳定收入,不仅脱了贫,认识也提高了。她说,“人只要勤劳肯干,就能过上幸福日子。”

  2019年,清水县盛农农业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出资50万元,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在高桥村建成占地9.2亩的香菇大棚10座,投入20万元的菌棒。同年,县农发公司又在高桥村投资建设了有机肥加工扶贫车间,装备两条先进的自动化有机肥料生产线,可年产有机肥料、花土10000吨。扶贫车间目前已吸纳23人稳定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农户17人,户均可实现年收入3万元以上。这两个项目都能有效拓展延伸高桥村的产业链条,促进“种养加”一体发展。

  去年以来,高桥村还先后在黄台、闫家、罗庄三个自然村新建养牛小区3处,发展18户建档立卡户养牛56头。

  回望高桥村,让人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发生的巨变:村民致富信心大大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内生动力空前强劲,原先躺着的人一旦被扶起来后,有了“志”,就有了劲头,就能迈出坚实的大步。

  如今的高桥村,有机肥加工、香菇种植、黄牛养殖等产业齐头并进,产业薄弱、贫困农户增收渠道单一问题得到解决,“种养加”一体发展产业链条初具规模,贫困户也当上产业工人。在决战决胜之年,高桥村走出了一条稳健有力的脱贫新路径。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天水市体育中心:开启全面健身新热潮 天水市体育中心:开启全面健身新热潮
  • 武山“陇原绣娘刺绣非遗技艺传承人才培养项目”扶贫车间挂牌成立 武山“陇原绣娘刺绣非遗技艺传承人才培养项目”扶贫车间挂牌成立
  • 麦积区:鱼水情深谱新篇 麦积区:鱼水情深谱新篇
  • 甘肃民间小戏传承期待大舞台 甘肃民间小戏传承期待大舞台
  • 甘肃文旅集团入股张掖平山湖大峡谷景区 甘肃文旅集团入股张掖平山湖大峡谷景区
  • 小学生体验科技如何为食品药品“保安全” 增强舌尖上的安全意识 小学生体验科技如何为食品药品“保安全” 增强舌尖上的安全意识
  • 村庄美了 产业多了 日子好了 ——卓尼县因地制宜探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掠影 村庄美了 产业多了 日子好了 ——卓尼县因地制宜探索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路径掠影
  • 发挥失业保险“稳定器”和“减压阀”作用 兰州市18户企业领取稳岗返还资金2.48亿元 发挥失业保险“稳定器”和“减压阀”作用 兰州市18户企业领取稳岗返还资金2.48亿元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走基层 看民生】特困老人的温暖港湾
2   甘肃省举办结婚登记集体颁证仪式
3   天水市体育中心:开启全面健身新热潮
4   武山“陇原绣娘刺绣非遗技艺传承人才培
5   麦积区:鱼水情深谱新篇
6   “中国创翼”创业创新大赛甘肃省两项目
7   雁儿湾污水厂提标改扩建工程明年完工
8   兰州定西“强强联手”打造文化发展“双
9   甘肃秦腔亮相中国李渔戏剧节
10   甘肃民间小戏传承期待大舞台
11   【陇原环保世纪行】让碧水清流常伴
12   甘肃省出台养老机构等级评定管理办法
13   童定家21日做客《金城文化沙龙》讲述中
14   努力为家乡做点事儿 ——记广河县返乡
15   兰州:个别小区未供暖 有关部门快解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