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脱贫攻坚频道 >> 扶贫影像

新型主体“挑大梁”

20-12-14 09:17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编辑:张慧雅

【专题】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原标题:新型主体“挑大梁”

  ——甘肃省扶贫产业体系建设之路系列报道之二

庄浪县牛产业发展势头良好。通讯员 赵军宝

西峰区三姓林果专业合作社工人在分拣苹果。特约记者 盘小美

记者 侯小宝

  与前些年不同,善于种植辣椒的高台县合黎镇八坝村的村民们,这两年“种椒”工序多了几道。每逢辣椒成熟季,他们不再急着向外兜售新鲜辣椒,而是集中起来拉到村子北部戈壁滩晒上几天。

  强烈的日照“挤掉”了辣椒本身的水份,却能提高它们闯荡市场的身份。

  晾晒干后,这些辣椒将由仰光辣椒制品有限责任公司制作成辣椒粉、辣椒丝和辣椒酱,以“线上+线下”的方式销往全国各地,另一部分将远销海外。

  起初,村民们卖新鲜辣椒,收购价不高,销路不畅,一年忙到头也赚不了多少钱。现在,辣椒产业已成规模,就地加工增加了产值,所有农户都“嵌”在了产业链上。

  在甘肃,像仰光辣椒制品公司这样发展全产业链的企业还有很多。近三年来,通过扶龙头、扶能人,甘肃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大力帮办农民专业合作社,走上了项目跟着贫困户走、贫困户跟着合作社走、合作社跟着龙头企业走、龙头企业跟着市场走的产业化扶贫之路。

  近三年来,甘肃累计发放特色产业贷款1070亿元,下达扶持合作社资金近6亿元,实施合作社能力提升工程,使得贫困村农民合作社规模不断扩大,成员数量持续增加,服务能力和带动效应明显增强。

  “从无到有” 贫困县龙头企业实现全覆盖

  “自从养牛合作社成立,我每年不仅能拿到6000元土地流转费,还有到牛场打工的工资,再加上入股分红,一年能挣5万多元。”庄浪县水洛镇吊沟村村民李世成对记者说。从2017年年底开始,李世成将自己的8亩地分别流转给村里的2个合作社,并将2头牛入股养殖场,自己也摇身一变成为“企业工人”。

  这样的日子,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由于妻子生病,李世成不能外出打工,一家人长期以来只能靠着几亩地为生,陷入贫困。

  能让李世成一家生活有如此改变的,正是“庄浪模式”。

  “庄浪模式”,是以国有公司为龙头,合作社为基础,群众为主体的脱贫模式。曾经,庄浪县只有十几家小型龙头企业,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差。

  2017年,庄浪县大胆创新,组建国有独资企业——庄浪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公司,在全县18个乡镇设立分公司,在293个村成立879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入股带动、订单带动、购销带动、服务带动、资源带动五种模式,有效解决了“发展什么产业”“怎么发展产业”的问题,实现了产业提升和脱贫攻坚深度融合。

  “庄浪模式”,打开了吊沟村全新的发展天地。2017年,吊沟村将村集体发展资金60万元、合作社发展资金50万元、64户贫困群众肉牛养殖资金44.8万元和182户群众的1058亩土地入股到庄浪县农业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资产一投入,项目立即“上马”。该公司在吊沟村建成400头标准化肉牛养殖场1处、千亩红富士苹果基地1处。如此一来,吊沟村集体经济每年能获得分红收入6万元,合作社分红2500元,全村所有贫困户至少获得分红62.13万元,收入比以前翻了几番。

  如今,“庄浪模式”已经在全省范围内推广开来。近年来,我省坚持“轻资产引进”“混合型自建”,采用“政府+社会资本或银行贷款+企业自筹”模式,解决“钱从哪里来”的问题;通过“三权分置”的方式,让政府享有所有权、企业享有经营权、贫困户享有收益权,鼓励贫困村建立新型经营主体。目前,全省贫困县新引进龙头企业752家,组建合作社2173个,实现了龙头企业对贫困县、合作社对贫困村的全覆盖。

  “抱团发展” 龙头企业带合作社“闯市场”

  农民专业合作社一头连接着龙头企业,一头连接着农户,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但是,合作社能否真正将龙头企业、贫困户联结起来,挑起新型经营主体的“大梁”呢?

  庆阳市创新推广的“331+”扶贫模式,探索出了一个全新的路径。

  所谓“331+”模式,是近年来庆阳市在全域推广“三方联动、‘三变’推动、品牌带动、党建促动”的产业扶贫模式。

  第1个“3”,就是围绕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三方产业联合体;第2个“3”,就是围绕创新资源配置和经营方式,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1”就是围绕创新扶贫产业发展方式,建立统一科学的品牌化质量管理体系。“+”就是“+党建”“+保险”“+村集体经济”。

  在这一模式下,海升果业公司与宁县聚农苹果产业资金专业合作社联起手来,吸收18个乡镇的20个村集体经济入股,让贫困户成为股东,实现了红利共享。目前,像海升果业公司这样的企业,庆阳市已有121家,共联结产业合作社1233个。

  在我省,通过“股份合作”的利益联结形式,贫困户、合作社用不同入股方式与龙头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形成了稳定的“金字塔”发展结构。数据显示,我省已将200多万农户“嵌”入了产业扶贫大链条,带动人均增收4000元,构建起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建基地”的生产组织体系。

  “借梯登高” 产业综合效益不断增强

  对于定西人,曾经马铃薯就是“救命薯”。如今,定西马铃薯种植面积已发展到300多万亩,总产量达500万吨。仅安定区,马铃薯产业总产值就达到30亿元,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得的纯收入达到2300元左右,占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近1/3,马铃薯已成为名副其实的“致富薯”。

  巨变的背后,往往能窥见当地龙头企业的身影。以前,农户种的马铃薯没人要,地头收购价低的可怜。甘肃蓝天马铃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基地+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保障了贫困户的种植收益。去年,该公司与合作社签订种植庄薯3号原料薯订单6万亩以上,合作社向贫困户收购原料薯的实际价格为每斤0.55元,高出市场价0.1元,贫困户通过订单收购,每亩增收200元以上。

  高出市场价0.1元收购的信心,来自蓝天公司源源不断抛出的“卖买”订单。蓝天公司与国内70多家大型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了稳定供货关系,而且时常供不应求。蓝天公司将原来的马铃薯淀粉生产拓展到种植、营销、服务、管理等各个领域,形成生产体系和服务体系结合、一二三次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既保证企业的原料供应,降低了生产经营和服务成本,又稳定保障了马铃薯种植农户和专业合作社等各方利益。

  目前,定西市已有种薯生产企业32家,万吨以上马铃薯加工龙头企业28家,加工能力达81万吨,加工产品主要有精淀粉、全粉、变性淀粉、膨化食品、主食产品等,形成“吃干榨尽”式循环链条。

  今天,甘肃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早已摆脱了“小、弱、散、差”的发展局面,产业效益从百元、千元增值到了千万、亿元。

  全省2904家龙头企业,带动1.02万个合作社从生产到加工再到销售,全过程、全链条深度参与,带动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产业化经营,总产值超过了千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4.5%。

  不断涌现的新型经营主体,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农户单打独斗的“小农经济”,让农业生产从“传统”开始走向“现代”。在这一历程中,各新型经营主体也逐渐形成气候,从可有可无的“龙套”,逐渐发展成长为能挑起大梁的“主角”。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精彩推荐

  • 安宁区:首个智慧书屋启用 安宁区:首个智慧书屋启用
  • 药品合格率达到100% 农产品合格率超过98% 兰州新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药品合格率达到100% 农产品合格率超过98% 兰州新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 未来5天兰州市空气质量为良 未来5天兰州市空气质量为良
  • 甘肃省加快推动家庭农场数量质量双提升 甘肃省加快推动家庭农场数量质量双提升
  • 【陇拍客】甘肃:瑞雪覆祁连 群山裹银装 【陇拍客】甘肃:瑞雪覆祁连 群山裹银装
  • 建设千亿级化工产业园区 秦川园区深化“政校企”合作 建设千亿级化工产业园区 秦川园区深化“政校企”合作
  • 兰州新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兰州新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 陇南“市树”“市花”揭晓油橄榄和迎春花入选 陇南“市树”“市花”揭晓油橄榄和迎春花入选

关注我们

中国甘肃网微博
中国甘肃网微信
甘肃头条下载
微博甘肃

即时播报

1   安宁区:首个智慧书屋启用
2   榆中县:2020年蔬菜种植面积达33万亩
3   兰州新区开展“一盔一带”交通志愿劝导
4   兰州市全面启动智能监控平台 严防建筑
5   药品合格率达到100% 农产品合格率超过9
6   未来5天兰州市空气质量为良
7   加强进口冷链食品疫情防控 兰州新区设
8   甘肃省加快推动家庭农场数量质量双提升
9   【陇拍客】甘肃:瑞雪覆祁连 群山裹银
10   兰州新区举办首届全民健身“金城·新天
11   建设千亿级化工产业园区 秦川园区深化
12   兰州新区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成效显著
13   2020新时代好少年丨刘思正:带给他人温
14   兰州新区发放140万元补贴 确保困难群众
15   甘肃兰州:韭黄开镰丰收忙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