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的“布道者”
原标题:农耕文化的“布道者”
——全省乡村旅游反哺“三农”路径探析系列报道之四
静宁县界石铺镇开心农场
中华裕固风情走廊景区
黄河石林美景。通讯员 栗佐平
在泾川县凤凰村乡村记忆馆中参观的学生。记者 何成军
泾川县郑家沟。
新甘肃·甘肃农民报记者 何成军
在秦安县五营镇邵店村,坐落着一处距今8000年的史前遗址——大地湾。在那里,先民们开始了原始粟作农业,农耕由此发端。自那时起,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开枝散叶、繁衍生息。种植由此成为生存的根本,文明的滥觞。
千百年来,生活在陇原大地的人们,在祖先的土地上勤勤恳恳、精耕细作,创造出灿烂的农耕文化,隐藏于田间地头、村前屋后、阡陌之间,而乡村旅游仿佛一个“布道者”,为我们播下了认识、亲近、传承、发扬这些文化的种子。
民俗文化游:传统遗珠的新出路
庆城亦称凤城,柔远河和环江在此汇聚,国家4A级旅游景区周祖陵与其仅一河之隔。药王洞村就位于柔远河畔,在周祖陵景区与县城之间。2015年以前,这个处于钟灵毓秀之地的城郊村还只是一个“烂杆村”。
“5年前,这个村基础条件薄弱,环境差,道路坑洼泥泞,也没有路灯照明。这些文化遗产一直躺在村民的口手相传中。”庆城县县长梁世刚说。
有山有水有区位,却守着“香饽饽”饿肚子,药王洞村该如何走出困境?
2016年,庆城县与陕西兴平黄山宫民俗文化休闲观光有限公司达成合作,集中力量建设药王洞养生小镇,借助当地文化优势和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将景区打造成集文化交流展示、特色小吃、中医养生、民宿体验、黄土民俗、风土演绎等于一体的陇东黄土民俗文化养生小镇。
“这个项目依托药王洞村独特的自然风貌顺势而建,集地方传统小吃、传统生产工艺作坊、展览馆陈列展示、文化演艺活动等于一体,将陇东民俗文化一一呈现,让民俗文化看得见、听得到、能品尝、可体验、能传承。”药王洞养生小镇项目负责人王永鑫说。
“土”得掉渣的民俗文化,激起了人们浓浓的乡愁,引来了四面八方的游客。药王洞养生文化小镇自2017年元旦投入运营以来,接待游客量导突破5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7亿元,带动就业1000多人。
对浸淫于现代文明中的人们来说,像药王洞这样的民俗文化体验,仿佛隐藏于记忆深处的美味,朴实却充满温度,具有触动最柔软情感的力量。在甘肃,类似的景区如传统的遗珠散布于民间。弥漫其中的“烟火气”,总会令徜徉其中的人们欣喜、感动、深思。
民族风情游:全面提升的新动能
在每年的肃南县乡村旅游文化节上,牙俊秀都会代表白银蒙古族乡喀尔喀蒙古特色村寨进行推介。
从小生活在这儿的牙俊秀,对本族的历史再熟悉不过。上世纪30年代左右,这里的牧民由蒙古国迁徙而来,到现在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仍完整地保留着喀尔喀蒙古部落传统习俗。
在辽阔的牧场上生活了近百年后,白银乡于2011年开始全乡禁牧,650位牧民整体搬迁至七彩丹霞东入口处的东牛毛村。2017年以来,这里开始培育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建设独具喀尔喀蒙古风情的特色村寨。
离白银乡不远的康乐乡,生活在这里的人么,建成了一个由裕固族民宿度假区、裕固水街、裕固帐篷营地三部分组成的裕固族民谷风情体验区。
七彩丹霞、穹庐高车、特色美食、民族歌舞……白天,游客置身其中,欣赏瑰丽景色,体验独特风情;夜晚,围坐于璀璨星空下,燃起篝火、饮酒欢歌。自然、人文景观与民族文化的巧妙融合,仿佛磁石一般,吸引来四海宾朋。
“民族风俗是打开民族文化殿堂的一扇窗户。因此,肃南县举全县之力,打造裕固族民俗旅游的IP,将特有裕固族民族文化发挥到极致。”肃南县委宣传部部长巴玉霞说,“全国裕固族人口只有1.4万,放在14亿人里不算什么,但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五十六分之一就占比很大了’,打好民族特色牌,肃南能占到的旅游份额就不会低。”
在甘肃,居住着54个少数民族,丰富的民族风情,为旅游增添了靓丽的底色。独具特色的民族风情乡村旅游,不仅成为少数民族展现自己风采的窗口,而且为民族文化增添了新的底蕴,更好地反映了甘肃文化的多样性,为全省旅游产业品质提升赋予了新动能。
乡村田园游:旅游产业的新品牌
11月下旬,宣传片《丁真的世界》红遍全网,带“火”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理塘县的旅游业。
无独有偶,张掖市甘浚镇速展村也因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成为我省乡村旅游的一个典型。
今年4月,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晚黄金时段热播,展现其中的奇特地质地貌、乡村田野风光、民俗文化风情,引发了全国人民的热议追捧。电视剧取景的速展村,也成了游客的“打卡地”。
近年来,速展村倾力打造了集新型社区、现代农业、田园休闲、客栈民宿、康养宜居为一体的速展特色街区,建成民俗房屋120套,特色杂果采摘园160亩,高标准智能日光温室118座,村级旅游专业合作社1个,让乡村旅游品质更高、服务更好,为这个“世外桃源”蓄积了强大发展动能。
“乡村旅游的卖点在哪里?”高台县文化旅游局副局长闫志一直在思考这一问题。在闫志看来,乡村旅游,其本身就是在贩卖文化。因此,坚持田园牧歌主色,就是乡村旅游得以长远发展的前提。
“民族的,农耕的就是游客想要的!”闫志坚信,来农村就要看农村,这才是乡村旅游的特色。搞不了亭堂馆阁,就把乡土气息做足。让村貌保持“老气、土气、乡气”的同时,依托自然景观造微景观,这才能实现传统性与观赏性的融合。
为了让乡村旅游业正真成为甘肃旅游的“新品牌”,省文旅厅大力实施人才智力支撑行动,引导大学生、返乡农民工、专业艺术人才、青年创业团队等积极投身乡村旅游发展,提升乡村旅游服务品质水平。
今天,行走在陇原大地,随处可见这样的美丽乡村。他们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田园风光为韵,以村落民宅为形,以生态农业为基。农民生活其中,安守务农本分,兼做旅游服务,享受到多元发展的红利;游客徜徉其间,回顾传统、体验特色,静思漫步、感受温度。乡村旅游焕发出的原创性、特色化和生命力,不但盘活了深厚的乡土文化,实现了资源向资本的转化,而且重塑了乡村文化自信,为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新闻
- 2020-12-28生态产业的“排头兵”
- 2020-12-16“羊倌”变成“领头羊”
- 2020-12-07沙漠里翻金的带头人
- 2020-11-30瓜州:温室种韭菜 打通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