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乡村振兴频道 >> 创新创业

王定业:“农海”中的“扬帆人”

22-06-13 14:53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编辑:张慧雅

  原标题:王定业:“农海”中的“扬帆人”

  通讯员 冯文强 滕爱琴

  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是一次艰难的自我突破,勇于改变,擅长在挑战中寻找机遇的王定业,在广阔的田野间用初心和汗水描画着自己的农业梦。

  低调、朴实、谦逊、和善……这是王定业给人的第一印象。

  “你看,这是由机器筛选好的干净枸杞,颗粒大而饱满,可以直接食用……”一大早,来到甘肃万杞千红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正在厂房里忙碌的王定业抓起一大把鲜红的枸杞向笔者介绍。

  他一身朴素的着装,和工人们在一起扑在枸杞生产线上,守护着每一份产品的品质,正是这样一位普通的企业家,与“农”字结缘,为乡村振兴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缘起对土地的热爱

  和很多创业人士一样,王定业也是个能“折腾”的人,热衷于挑战突破,用自己的努力不断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16岁开始上工地、下煤窑、卖蔬菜、进砖厂,经营彩钢加工行业,直到2009年,25岁的王定业做起了农资生意,正式涉足农业领域。天天与农户打交道的王定业,还利用自己的客户资源做起了蔬菜代办,这一干就是四年。

  都说搞农业的有一种乡土情结,在涉足过加工、零售等多个行业后,王定业最终选择回归农业产业。

  2016年,80后青年王定业在他从小长大的靖远县东升镇新寨村注册成立甘肃万杞千红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并投资500余万元建起了现代化的枸杞深加工基地,为群众提供加工、收购等服务。

  扎根乡村圆有机农业梦

  “在枸杞交易市场上,靖远枸杞因为颗粒大、色泽好、皮薄肉厚成为各个商家追捧的对象,长年占据枸杞价格的榜首。”作为土生土长的靖远人,王定业对自己家乡的产品满怀信心。

  靖远县地处甘肃中部,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优良的自然条件、悠久的栽培历史和成熟的栽培技术使得靖远枸杞鲜果玲珑、干果深红、粒大色鲜、味道甘甜、品质纯正、绿色安全,被确定为“陇上名品”、国家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当盛夏来临时,靖远县的枸杞正值采摘高峰季,新鲜枸杞采摘后需要在短时间内晾晒、分拣、贮存。如果遇到下雨天,没有烘干房的农民就只能眼看着自己的枸杞霉变、烂掉。

  为了改善“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突破种植管理技术难关,王定业边学边干,除了购买枸杞种植和经营管理方面的书籍自学外,他还虚心向有经验的乡亲和技术人员请教。为减少因采摘期气候原因造成的损失,他购置了枸杞烘干设备为周边种植户提供烘干服务,为杞农解忧,助力兴堡子川枸杞产业发展。

  经过8年历练,王定业成了远近闻名的枸杞种植大户和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王定业说,为了让“好枸杞”卖出“好价钱”,只有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才能带领群众走出一条品质引路、品牌护航、助农增收的“杞迹”之路。

  希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

  2021年靖远县被列为甘肃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

  乘着惠农政策的东风,王定业两年办了两家公司——甘肃耕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甘肃东雷生物能源有限公司,结合养殖场布局、特色产业规模,重点在枸杞、文冠果、小麦、玉米等作物种植基地实施绿色种养循环。

  “养殖场的牛粪、羊粪清出圈舍后,经发酵、陈化、筛分、装袋等工序后,‘摇身一变’成了生态有机肥。生态有机肥的养分比化肥更全面,肥效更持久,既能促进种植业提质增效,又减少了养殖业产生的面源污染。”王定业说,公司还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许多村民将农作物秸秆加工成青贮饲料投入养殖业,将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用于发展种植业,真正走上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路子。

  为乡村振兴添砖加瓦

  “成功从来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一直在努力坚持,要为建成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型乡村尽力。”不愿服输,从不满足,愿意付出,这是王定业的性格使然。看到市面上流通的有机肥料大部分都是外地品牌,他决定用自己的企业、生产自己的产品,打造白银、甘肃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

  以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为依托,他与靖远多家养殖专业合作社、养殖场签订了畜禽废弃物收购协议,并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了“畜禽废弃物—有机肥—种植—秸秆饲草料”的循环经济,取得了良好社会效益,为靖远县粪污资源化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我以我心许农民,我以我身献农业,我以我魂为农村。”他的公司以土壤修复、环境保护、农作物提质增收为己任,坚持科技创新,认真做肥料,切实保丰收,坚定不移走生态绿色循环发展之路,踏踏实实做好农业文章。

  兴一个产业,福一方百姓。如今,周边的种植养殖大户都使用他公司生产的有机肥和饲料。王定业说,择一事、忠一生,自己是农民的儿子,喜欢家乡的这片土地,希望心怀“农业梦”一路向前,帮助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色、生态增值。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