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帮扶 推动精准扶贫
原标题:真情帮扶 推动精准扶贫
“土地流转+产业扶贫”实现集约经营
近日,记者获悉,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秦川园区以土地流转为主抓手,不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截至目前,累计流转土地近6万亩,切实改变了农村土地投入散、效益低、生态差的问题。
为稳步推进土地流转,秦川园区坚持做到分类指导实施,因地制宜流转。同时,坚持把推进土地流转与培育主导产业相结合,并将“土地流转+产业扶贫”这一方式打造成推动精准扶贫的有效方式。
文艺进乡村助力脱贫
9月22日,西岔园区“青春心向党,奋力奔小康”精神扶贫送文化进乡村活动在西岔镇剧场热闹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为西岔镇数百名群众带去一场文化盛宴。
活动现场,由兰州新区音乐舞蹈家协会与兰州现代职业学院教育艺术学院优秀青年演员组成的“文艺轻骑兵”演出慰问团,为乡亲们献上了歌舞,器乐等形式多样、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群舞《种春》为大家带来了春天的期望与美好憧憬。三人舞、独舞《一抹红》《传家宝》既展示出了青年演员们扎实的功底技艺,又精巧地体现出了舞蹈背后的哲思寓意。独唱《绣春红》《我的好妈妈》唱出了对党和母亲最真挚的情感。民族器乐笙独奏以高超的演奏技巧和纯熟的艺术表现力,把乡亲们引入了笑语欢歌、乡情浓厚的氛围。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则把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传递给了在场的每一位观众。
活动现场,园区教科文体局、农林水务局、西岔镇政府结合工作职能,现场向乡亲们详细宣讲教育、农业、社会领域的脱贫助农政策,发放相关宣传材料。秦东农投公司将质优价廉的农产品带到了现场供乡亲们选购。兰州现代职业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在剧场旁手绘了爱国主义主题文化墙。
西岔镇村民们说:“送文化下乡演出和脱贫政策精准宣讲,让我们与文化零距离接触,又及时了解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项惠民政策,这样的活动以后要多开展几次才好。”
建档立卡户走上致富路
9月20日,秦川园区红星村村民马而不拉海梦寐以求的新羊圈终于建好了,不仅彻底解决了困扰他多年的人畜混居问题,更让他心里踏实的是,可以继续扩大养殖实现增产增收的梦了。他逢人就说,“是帮扶工作队的真情帮扶,让我多年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前几年,马而不拉海是低收入农户。一家老老少少10口人仅靠低保补助及租种别人的一亩地的一点收成维持生活。现如今,通过红星村村党支部和城投集团铁投公司结对帮扶干部的帮扶,已经探索出发展家庭养羊产业脱贫致富的路子,每月有了稳定的经济收入,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说到过去的日子,马而不拉海满脸的辛酸。过去,因为家里穷,没有念过几天书,也没什么手艺,就靠种地生活,丰收时能有温饱,遇上年成不好,吃饭都是问题。家里仅有两个劳动力,一边照顾经常生病的老人孩子,一边就近打些零工,收入十分有限,生活过得很拮据。
秦川园区红星村村党支部一班人看到这种情况,也着实为他家里如何脱贫而着急,虽然按规定给他落实了低保补助相关政策,“两不愁三保障”没有问题,但马而不拉海不甘日子过得紧巴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幸福的小康日子。
2015年底,家里养着几只羊,他也想扩大发展家庭养羊,但没有能力独立修建羊圈,只能在院子里圈养,规模上不去,而且人畜混居。正在一筹莫展的时候,新区城投集团铁投公司结对帮扶干部一步一步帮他解决了难题,使他从刚开始的几只发展到了100多只的养殖规模。
为了帮助马而不拉海发展养殖业,实现脱贫致富愿望,解决困扰他的场地、饲料、技术、资金等问题,铁投公司帮扶干部王志冬利用周末休息的时间,带着马而不拉海,一家一家地参观学习养羊技术,苦口婆心地动员、讲解国家的扶贫政策,使马而不拉海打消了顾虑,树立了自食其力发展实体经济脱贫致富的信心。王志冬主动联系相关施工单位,用拆除后废弃的彩钢板、石棉瓦等材料,在院墙周围搭建了简易的羊舍,找来了废旧的水桶当水槽、食槽,联系了铁路运输丢弃的草帘子用作草料,还帮助他做好防疫消毒,掌握养殖技术。通过手把手地帮扶,敲开了马而不拉海发展养殖脱贫的大门。
2020年,马而不拉海的养殖规模已经发展到了150多只,由于简易羊圈和院子相通,相当于在院子里圈养,居住环境着实让一家人苦不堪言,人畜混居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也严重影响到周边邻居的正常生活。为了解决扩大养殖和人畜混居的问题,帮扶干部王志冬又四处打听,给他联系租用了一处闲置的宅基地,拉来了废旧围挡材料,帮助搭建起了可以发展一定规模的羊圈。
现在,走进马而不拉海家,院落干净整洁,草料码放整齐,新建的圈舍里羊儿们悠闲地晒着太阳、吃着草料,不时发出“咩咩”的叫声。“现在党的政策好,村上领导和帮扶人员经常上门看望鼓励,尽心尽力为我们解决实际困难,教我如何养羊、卖羊,今年还帮我修了新的羊圈,相信以后的生活会越来越好。”马而不拉海高兴地说。看着眼前不断壮大的羊群,马而不拉海对今后的脱贫致富奔小康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多措并举 统筹推进
9月初,在铧尖村的高标准农田里,三五成群的村民在地里采摘水果玉米,到处呈现出一派忙碌的丰收喜人景象。
贫困户彭维达将采摘的玉米,正送往收购商停在路边的冷链车上。
在彭维达的记忆中,家里面老人生病、三个孩子上学导致自己无法外出务工,只能细心照顾自家狭小分散、灌水困难的6亩玉米地。尽管凭借技术比别的村民每亩多收两三百斤,在满足自身需求之外,剩下的玉米拿到外面去卖也仅够生活花费,生活压力很大。
今年,平整好的高标准农田唤醒了彭维达对农业发展的渴望,感觉自己一身种粮的技术是时候施展了。村上能人联系他,邀请他加入村上的兴晟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高标准农田种植水果玉米,这和彭维达的想法一拍即合,他拿出这几年的积蓄入股到合作社。引进优质种子,几个月的精耕细作,水果玉米长势喜人,吸引了很多收购商前来。
“今年试种,没想到玉米肉厚饱满,口感和产量很不错,目前已分了2万块钱,我每次来地里干活都充满干劲,感觉日子过得就像这玉米一样节节高。”提起收入,彭维达乐得合不拢嘴。
据兴晟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彭遵加介绍,今年初,他和村上种植能手和贫困户成立了农民合作社,流转了608亩高标准农田。由于高标准农田田块平整、排灌方便,合作社按照统一规划、统一种植、统一销售的模式种植水果玉米,采摘了900吨,每吨2000元,从育苗到采摘,已经带动了本村和邻村的村民100多人就业。
铧尖村水果玉米的丰收只是新区贫困群众走向小康生活的一个缩影和生动写照。
近年来,新区多措并举统筹推进脱贫攻坚,采取“致富能人+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产业,合作社在流转高标准农田的同时,建立田间劳务市场与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户变身社员,不仅增加了其对土地的归属感,也调动了农户参与发展产业的积极性。(记者 张建平)
相关新闻
- 2020-09-11宁县:教育扶贫“拔穷根” 求学梦想有保障
- 2020-09-08麦积:消费扶贫聚力助推 扶贫生活馆生意火爆
- 2020-09-07甘肃永靖:扶贫车间助力村民就业增收
- 2020-08-19东乡东西扶贫协作劳务输转招聘会助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