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了口袋富脑袋
原标题:富了口袋富脑袋
甘肃文旅接续奋斗谱写推进乡村振兴新篇章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 陈卫中
陇上迎春归,文旅待花开。全省文旅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全面总结近年来文旅发展成效特别是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经验做法,充分发挥甘肃文旅独特的禀赋优势,抢抓一系列政策机遇,激励和鼓舞全省文旅人乘势而上推进乡村振兴,奋力谱写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文旅新篇章。
发展产业“富口袋”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文旅系统坚持把推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精神走深走实作为首要任务,紧扣我省实际,坚持人民至上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把文旅产业作为全省十大生态产业首位产业来打造的目标定位,充分发挥我省文化和旅游资源70%集中在农村的优势,自2018年以来统筹整合14.8亿元资金优先发展乡村旅游,助力脱贫攻坚。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和综合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25%以上,累计带动全省59.2万贫困人口实现了稳定脱贫,走出了一条“文旅繁荣丝路、美丽战胜贫困”的文旅扶贫之路。
搭建国家级扶贫平台。“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是中央给我省牵头抓总的产业扶贫任务,也是省文旅厅脱贫攻坚创新举措的亮点之一。该旅游大环线宣传推广联盟成立于2019年,联盟秘书处设在省文旅厅。省文旅厅与相关省区市联合发布四条“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线路,承办全国“三区三州”旅游扶贫专项活动,全面展示和营销我省贫困地区乡村文化旅游产品。协调成立了中国银行“三区三州”支行,开发“三区三州”文化旅游发展金融信贷产品。开行“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专列”,与“环西部火车游”专列形成联动,于2020年先后打通了省内环线、西部6省小环线、连接海丝陆丝西部大环线,已开行“环西部火车游”专列130列,发送游客12万余人次,在全国打响了“三区三州”和“环西部火车游”旅游扶贫品牌。
打造旅游扶贫排头兵。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升级行动,全省筛选268个乡村旅游示范村集中打造示范标杆,培育文旅产业扶贫排头兵。截至2020年底,全省成功打造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2个、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27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310个、乡村旅游专业村1270个、田园综合体10个,发展乡村民宿3500家、农牧家乐2.15万户,开发设计乡村旅游精品产品126个,策划推出精品线路60条。特别是2020年,从乡村旅游“打扫干净屋子再迎客”做起,帮助全省文旅企业克服疫情影响,组织开展“陇上花开·乡约甘肃”美丽之旅推介、“你是人间四月天”致敬医务人员等活动,推动乡村旅游迅速升温,占到全省旅游的半壁江山。先后实施“丰收了·游甘肃”特产尊享计划,组织美团、快手、抖音等平台线上销售甘肃特产,促进我省农产品和农民手工技艺加速向旅游产品转化,全面提高了乡村旅游带货能力和消费水平。
培育非遗扶贫新亮点。积极推进非遗扶贫,指导建设各级各类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06家,组织认定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91家,开发非遗文创产品64861个。在临夏州设立甘肃省传统工艺工作站,支持临夏县、积石山县开展国家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建设;委托兰州交通大学组建临夏州非遗扶贫工坊文创开发团队,扶持开展非遗扶贫工作。组织开展非遗产品展销活动,引导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产品进景区、进酒店、进机场、进乡村,帮助群众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让文化扶贫有了好平台、好产品。
形成多元开发扶贫体系。积极探索乡村旅游发展的产品布局模式,形成了多元开发的文旅扶贫体系。一是景区带动开发。全省以20个大景区、30个精品景区、50个特色景区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村镇开发乡村旅游。二是城镇延伸开发。依托城镇人口集中的优势,在周边发展专业旅游村,建设农家乐。三是廊道布点开发。在旅游主干道沿线,引导发展旅游村或农家乐集中区,建设观景台、自驾车基地或户外营地,形成乡村旅游景观廊道。四是农业依托开发。寓度假、食宿、游购、研学等形态于农业生产全过程、全产业链,开展观赏、采摘、“周末农夫”等多种旅游活动。五是产业融合开发。挖掘乡村独特资源优势,开发生态度假、养生保健、漂流滑雪、农事体验、民俗演艺等融合产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六是创意创新开发。坚持原生态理念,建设独特的画家村、写生村、雕塑村、窑洞村,创意举办乡村嘉年华,带动乡村旅游开发。农民通过土地流转、经营就业、股份分红等方式参与开发,多业态、多渠道、高附加值增收致富。
结对帮扶深度贫困县。认真履行永靖县帮扶工作主体责任和组长单位职责,协调省直帮扶单位组建文旅产业、新型经济、东西片产业培育等4个帮扶小分队。积极开展组织联建、活动联办、人才联育、产业联促等一系列共建活动,厅直文旅系统169名干部与新寺乡6个村的347户贫困户结对帮扶,59名干部与关山乡6个村的121户贫困户结对帮扶。支持永靖县和新寺乡、关山乡建设乡村旅游项目,投入2000万元在永靖县贫困村实施种植、养殖奖补项目帮扶。指导帮助永靖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区成功创建5A级旅游景区。“以购代捐”“以买代帮”促进贫困村特色农产品销售。目前,临夏州永靖县及原省旅发委帮扶的平凉市崆峒区、省文物局帮扶的天水市秦安县均已脱贫摘帽。省文物局干部朱森平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志智双扶“富脑袋”
近年来,全省文旅系统坚持将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积极推进“富了口袋富脑袋”,有效激发了广大贫困地区认识文旅、发展文旅、依靠文旅的脱贫内生动力。
为文旅扶贫引路。省文旅厅在全面加强旅游扶贫组织领导的同时,联合省发改委共同制定了《甘肃省乡村旅游建设指引》,为全省特别是贫困地区推进旅游专业村及农家乐建设提供了技术指导和支持。以公开招标方式,委托高校、旅行社和媒体组成第三方督查评估和咨询服务组,对每年的乡村旅游示范村组织绩效评估和验收,对项目建设、业态培育、产品开发、运营管理给予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在《甘肃日报》等主流媒体开辟旅游扶贫和乡村旅游专栏专版,对全省乡村旅游发展进行集中报导。联合新华社经济信息社构建国内首支省域乡村旅游大数据指数——中国·甘肃乡村旅游发展指数,及时为全省乡村旅游市场提供有价值的统计数据、市场预判、指导意见,让广大乡村旅游从业者有的放矢搞开发、精准高效做经营。
为文旅富民育才。加强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举办不同层级的文化旅游扶贫培训班。2018年以来,先后组织300余名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干部参加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村官培训班。省文旅厅编印了《甘肃省乡村旅游和民宿基础设施建设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应用指南》《旅游扶贫经典案例》《旅游扶贫实务教学》《农家乐案例与实务》1.2万余册。组织旅游专家团队送教上门,在“两州一县”和18个省定深度贫困县举办全省乡村旅游扶贫培训90多期,培训县(区)、乡(镇)分管领导、扶贫重点村干部、乡村旅游致富带头人和乡
村旅游经营人员、服务人员1.3万余人,累计组织非遗扶贫培训381期9738人次,为脱贫攻坚及今后的乡村振兴培养了一支理念新、懂技术、会经营的乡村旅游人才队伍。同时,成立甘肃文旅科教创新联盟和甘肃旅游智库,从战略谋划、前瞻研判、资政辅治、社会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推动教育科技赋能文化旅游产业。
为文旅兴村铸魂。以“推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全覆盖”为目标,督促相关市州完成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建设任务,基本实现了全省贫困村全覆盖目标。持续广泛开展“春绿陇原”文艺展演、“红色文艺轻骑兵”等活动,安排送戏下乡演出5898场次,加大赴贫困地区演出的力度。启动实施流动文化车工程,为“两州一县”每县(区)配备1台流动文化车,有效保障了贫困地区送文化下乡工作,极大丰富了贫困地区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广大农民群众通过看演出、听秦腔、赏非遗,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和激励,重塑了乡村文化自信,提高了勤劳致富的积极性。
接续奋斗谋振兴
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乡土文化急需挖掘,乡村旅游大有可为。全省文旅系统将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大力发展具有家国情怀本色、田园牧歌主色、民营民富亮色、人间烟火气色的乡村文旅业态,努力为振兴乡村文化、美丽乡村生态、繁荣乡村经济而接续奋斗。
打造西部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紧扣我省加快建设文化兴、生态美、百姓富的文化旅游强省的目标定位,“十四五”期间,拟在全省打造文旅振兴乡村样板村300个,创建全国乡村旅游重
点村100个;力争培育1000家星级民宿、1万家上网民宿、10个民宿集群,新培育300家乡村旅游合作社和50家乡村旅游龙头企业,实现示范村、精品线、聚集区一体发展,以“国际范、甘肃味、乡土情”为要求,着力打造点上遍地开花、线上风光无限、面上优势互补的西部知名乡村旅游目的地。
引领实施千亿级康养产业倍增计划。按照省委省政府把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培育成“千亿级产业”、2025年文化旅游综合收入比2019年增长一倍的安排,充分发挥乡村康养资源富集的优势,紧盯“十四五”期间全省要提升拓展的10个文化旅游康养园区(基地)、创新开发的50个文化旅游康养小镇、投资建设的200个文化旅游康养产业示范引领项目、引导培育的100个文化旅游康养新业态、开发升级的100种以上文化旅游康养品牌产品、包装打造的200种以上“甘肃文化旅游康养特色商品”、发展壮大的100个文化旅游康养企业等重点任务,引导康养产业、康养项目、康养人才向农村聚集,在乡村做强。争取“十四五”期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增长25%以上,超过2亿人次以上,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年增长30%以上。其中康养综合收入年平均增长15%以上,到2025年末实现倍增目标,切实把乡村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全省康养产业的龙头、农村经济振兴的引擎。
有力推动乡貌美丽、乡愁永驻、乡风文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专业旅游村相结合,积极参与“乡村建设行动”,集中改造农村旅游基础设施,促进乡村垃圾净化、村容绿化、环境美化。积极参与振兴乡村文化,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升非遗工坊建设质量和效益,尽可能把传统村落、乡土文化保护好、利用好、传承好,真正实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积极参与乡村治理,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持续打响“春绿陇原”下乡惠民展演、“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环西部火车游”、“丰收了·游甘肃”等文化旅游名片,以引智进村、引客进村、引资进村、引技进村的有效举措,促进农村思想观念转变、农村文明程度提升,切实为巩固文旅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积蓄持久力量、注入生机活力。
相关新闻
- 2021-03-03弘扬脱贫攻坚精神 全力推动乡村振兴
- 2021-03-02这里就是他的“家”
- 2021-03-01甘肃庄浪:“三牛”载荣誉犇新程
- 2021-02-25甘肃天水“脱贫先进”:扎根基层27载 熟稔村民疾苦喜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