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中国甘肃网 >> 脱贫攻坚频道 >> 致富经

鼓了“钱袋子”

22-05-10 09:14 来源:中国甘肃网-甘肃农民报 编辑:张慧雅

  原标题:鼓了“钱袋子”

  ——“聚焦甘肃三农这五年”系列报道之二

景泰县正路镇三墩村湖羊养殖基地。资料图

靖远县东湾镇蔬菜大棚。资料图

  记者 王典

  4月29日下午5时许,会宁县党家岘乡杨湾村村民王勇锋收到了一条短信:乡村公益性岗位补贴500元。

  这是他拿固定工资的第25个月。

  就在两年前,王勇锋家还属于脱贫边缘户,一年靠儿子在外打工和十几亩地养着全家5口人,生活比较拮据。但如今,老王参加了公益性岗位,每天在村里打扫卫生,有了一份固定的收入。

  王勇锋又用自己的工资引进了十几只羊,主动在家里搞起了养殖,在民生政策的帮助下,生活一步步走上正轨,迈向了幸福。

  “好生活还是要靠自己奋斗呢。咱现在脱贫了,得养一些羊,让日子过得更好。”王勇锋说。

  “钱袋子”鼓了,乡亲们的想法多了,致富的路子也宽了。

  从党家岘往北180公里,就到了靖远县北湾镇富坪村。80后小伙施攀有正忙活着,“这两年来最兴奋的事是我找到了挣钱的长久之计:种黄瓜。”

  这还得从“冷棚”说起。

  2021年,为有效提振当地村民发展蔬菜种植产业的信心,设法建立四季产业链,富坪村出现了一个新鲜设施——冷棚。

  冷棚填补了日光温室6到9月的空档期。现在,富坪村种菜的老百姓一年四季都有黄瓜卖了,收入有了保障,“钱袋子”越发鼓了起来。

  “之前我一直在外面打零工,一年到头挣不了几个钱,还没个保证。去年做冷棚挣了5万多元,今年应该能再增加5万元左右。”口袋里有了钱,施攀有眼里有了光,“有闲钱了,我想学个驾照,买辆小车。”

  从脱贫边缘户,到年收入10万元,在增收这条路上,像王勇锋和施攀有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甘肃以“牛羊菜果薯药”等特色优势产业为主攻方向,拉开架势构建起以生产组织、投入保障、产销对接、风险防范“四个体系”为主体的扶贫产业体系,初步走上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合作社,合作社联农户建基地”发展路子,有效解决了农畜产品卖难问题,贫困群众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能力明显提升,贫困地区特色产业短时间内实现了从零散状、碎片化到成链条、集聚化的巨大变化,夯实了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基础,农民收入实现持续快速增长。

  “十三五”时期,得以成为甘肃农业发展形势最好、农村变化最大、农民收入增速最高、农村改革步伐最快、农民得到实惠最多、“三农”工作取得成绩最大的几年,有力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

  2020年,甘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344元,较“十二五”末增长49%。

  口袋鼓了,脑袋也活了。富起来的村民们开始谋划新“钱途”。2019年,景泰县正路镇结合相关政策为三墩村争取到了一百多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发展养殖产业,当时引进湖羊品种300只,现在已经繁殖到500多只,开始给农户采取“投母还羔”的模式,村民真正赚上了“羊”钱。

  村民颜新鲁已年过花甲,外出务工没门路,村干部把他介绍到湖羊养殖基地上务工,每个月有了3600元的固定收入。

  正路镇三墩村集体经济湖羊养殖基地负责人闫世虎说,“养殖场带动周边村民务工10余人,接下来我们将完善设施,发展规模养殖,带动群众富裕,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近年来,我省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三变”等改革形式应时而出,构建出新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既解决了农村的生产、经营难题,又拓宽了农民致富渠道。

  现年64岁的路世芳是镇原县武沟乡渠口村村民,由于忙着带孙子,她将家里的15亩塬地全部入股到了当地的合作社,并在闲暇时间到合作社参与万寿菊的田间管理和采摘工作。2021年底,合作社召开一年一度的社员分红大会,向42名社员兑现资金、劳务、土地等分红收益3.5万元,路世芳也在其中。

  “去年合作社万寿菊效益好,除了正常的土地流转费、劳务费4755元,还取得了2145元的分红。比自己种地划算。”路世芳说。

  人勤恳,财路多。

  “十四五”的开局之年——2021年,我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更上一层楼,达到11433元,同比增长10.5%,增幅较城镇居民高出3.5个百分点。

  而这远不是终点。相信,乡亲们的“钱袋子”将随着乡村的全面振兴一路鼓下去……

版权声明:凡注有稿件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稿件,均为中国甘肃网版权稿件,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

西北角西北角
中国甘肃网微信中国甘肃网微信
中国甘肃网微博中国甘肃网微博
微博甘肃微博甘肃
学习强国学习强国
今日头条号今日头条号
分享到